1.显微镜计数法
采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标本稀释一定倍数,滴入血细胞计数室中,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红细胞数,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。
2.血液分析仪法
多采用电阻抗法,也有采用流式细胞术激光检测法等。
方法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范围 |
显微镜计数法 | 传统方法,设备简单,价廉 | 费时费力,精密度低 |
为血液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方法 |
血液分析仪法 | 操作便捷, 易于标准化,精密度高 | 价贵; 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| 健康人群 普查;大批量标本筛检 |
误差种类 |
原因 |
误差减少方法 |
技术误差 | 采血部位不当、稀释倍数不准、充液不当、血液凝固、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等 |
规范操作、 正确使用器材、提高操作技能 |
仪器误差 |
器材(计数板、盖片、吸管等)不准确、不精密等 |
校正各种器材 |
分布误差 |
细胞在计数池分布不均匀等 |
扩大细胞计数范围和(或) 数量 |
①成年: 男性(4.09~5.74)X10^12/L,女性(3.68~5.13)X10^12/L。
②新生儿(5.2~6.4)X10^12/L。
③婴儿(4.0~4.3)X10^12/L。
④儿童(4.0~4.5)X10^12/L。
以上参考值来源本科教材,职称考试建议大家记住下面的参考值
①成年: 男性(4.0-5.5)X10^12/L,女性(3.5~5.0)X10^12/L。
②新生儿(6~7)X10^12/L。
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:高于6. 8X10^12/L,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;低于3.5X10^12/L可诊断贫血;低于1. 5X10^12/L应考虑输血。
血细胞计数板(改良牛鲍计数板)用优质厚玻璃制成。每块计数板由“H”形凹槽分为2 个同样的计数池。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,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,形成高0.10mm的计数池。
计数池内划有长、宽各3.0mm的方格,分为9 个大格。
每个大格面积为1.0mm^2,容积为0.1mm^3(ul)。
每个大格面积为容积为0.1ul(0.1X10^-6L)。
每个大格面积为容积为0.1ul(0.1X10^-6L)。
每个大格面积为容积为0.1ul(0.1X10^-6L)。
其中:
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 个中方格,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 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,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分为16个小方格。
四角的4 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,用单线划分为16 个中方格。
根据1941年国际标准局(NBS) 规定,大方格每边长度允许误差为土1%,即1土0.01mm,盖玻片与计数池间隙深度允许误差为土2%,即0.1士0.002mm。
WBC计数区域:四角的4 个大方格(蓝色区域)
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区域: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(红色区域,总面积占一个大方格面积的1/5)
压线细胞:数左不数右,数上不数下
在2ml红细胞稀释液(Hayem液)中加血10ul, 混匀后,充人计数池,静置3~5分钟后,在高倍镜下,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。
假如N为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。
计算公式:
RBC=(((N/5)X25)/0.1ul) X 稀释倍数200/L
RBC=(((N/5)X25)) X 10X10^6X稀释倍数200/L
RBC=(N/100)X10^12/L
红细胞稀释液:
Hayem液由NaCl (调节渗透压)、Na2SO4 (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)、HgCl2(防腐)和蒸馏水组成。
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(抗凝和维持渗透压)、甲醛(防腐和固定红细胞)、氯化钠(调节渗透压)和蒸馏水组成。
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%甲醛生理盐水。
1.红细胞生理性变化
红细胞数量受到许多生理因素影响,但与相同年龄、性别人群的参考值相比,一般在士20%以内。
(1)生理性增多:
A.主要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(增高35%)、高山居民(增高14%)、登山运动员、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;
B.雄激素增高成年男性高于女性;
C.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如情绪波动等;
D.长期重度吸烟;
E.静脉压迫时间> 2min (增高10%);
F.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(增高10%~15%);
G.日内差异(上午7时最高);
H.应用肾上腺素、糖皮质激素药物等。
(2)生理性减低:
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。
A.生长发育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~2岁婴儿
B.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
C.血容量增加如孕妇(减少达16%)
D.长期饮酒(减少约5%)。
2.红细胞病理性变化
(1)病理性增多:
1)相对性增多:
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、高热、腹泻、多尿、多汗、大面积烧伤等。
2)绝对性增多:
①继发性增多:
组织缺氧,EPO代偿性增高,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、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、异常血红蛋白病等;
EPO非代偿性增高,如肾癌、肝细胞癌、子宫肌瘤、卵巢癌、肾胚胎瘤、肾积水、多囊肾和肾移植后等。
②原发性增多:
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。
(2)病理性减少:
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(定义为红细胞计数、血红蛋白测定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)。按病因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。
1)红细胞生成减少:
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(造血干细胞减少)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(造血干/祖细胞受抑制)等;
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(造血调控因子缺乏)、缺铁性贫血(铁缺乏)、铁粒幼细胞贫血( 铁利用障碍)、巨幼细胞贫血(叶酸、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)等。
2)红细胞破坏过多:
①红细胞内在缺陷:
膜缺陷,如遗传性球形、椭圆形、口形、棘形红细胞增多症;
红细胞酶缺陷,如遗传性红细胞G-6-PD缺乏症、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;
血红蛋白异常,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镰状细胞贫血、血红蛋白C、D、E (HbC, D, E)病(珠蛋白合成减少);
不稳定Hb所致溶血性贫血(珠蛋白结构异常)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(红细胞对补体过敏)。
②红细胞外在异常:
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,如新生儿溶血病、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病、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;
机械性损伤,如红细胞破碎综合征、行军性血红蛋白尿;
高温烧伤所致溶血性贫血、药物和化学毒物所致溶血性贫血、疟疾和多种细菌所致溶血性贫血、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贫血。
3)红细胞丢失(失血):
如急性、慢性失血性贫血。
4)药物也可引起贫血:
①抑制骨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、链霉素、吲哚美辛、洋地黄、苯妥英钠等。
②引起维生素B12、叶酸吸收障碍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、雌激素、苯乙双胍、新霉素、异烟肼等。
③引起铁吸收障碍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等。
④引起溶血的药物如头孢类、氨基甙类抗生素、磺胺药、抗过敏药、维生素A/K、奎尼丁类、水杨酸类、呋塞米、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哌嗪、白消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