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:单核细胞
2:嗜酸性粒细胞
3:淋巴细胞
4:嗜碱性粒细胞
5:中性粒细胞(杆状核)
6:中性粒细胞(分叶核)
中毒颗粒: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,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心颗粒粗大,大小不等,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褐色颗粒。
空泡形成: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。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,常见于严重感染、败血症等。
杜勒小体又称Dohle小体: 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(源自RNA),呈圆形、梨形或云雾状,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,直径0. 1~2um,最大可达5um,单个或多个,常位于细胞边缘,超微结构显示,为粗面内质网组成,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,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。常见于严重感染,如肺炎、麻疹、败血症和烧伤等。
棒状小体(Auer小体):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,1个或数个,长约1~6um,称为棒状小体。
棒状小体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,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(多见)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(少见),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。
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: 成熟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,核分叶5~9叶,甚至10叶以上,各叶大小差异很大,核染色质疏松。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、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恶性血液病等。
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
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有:Chediak-Higashi畸形、Alder-Reilly畸形、May-Hegglin畸形、Pelger-Huet畸形。
Chediak-Higashi畸形: 中性粒细胞中均含几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~5μm的包涵体,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淡灰色块状物。还见于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、单核细胞、淋巴细胞、黑色素细胞、肾小管细胞
Alder-Reilly畸形: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(呈深红或紫色包涵体),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、空泡等;有时似Dohle小体,超微结构显示异常颗粒为粗面内质网。还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、单核细胞、淋巴细胞
May-Hegglin畸形: 粒细胞终身含无定形的淡蓝色包涵体,与严重感染、中毒时出现的Dohle小体相同,但大而圆。超微显示,是细胞器破坏产物,还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、单核细胞
Pelger-Huet畸形: 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,核常呈杆状、肾形、眼镜形、哑铃形或少分叶(两大叶),但染色质致密、深染,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,其间有空白间隙
异型淋巴细胞:
在病毒(如腺病毒、人类疱疹病毒等)、原虫(如弓形虫)感染,药物反应,结缔组织疾病,免疫系统强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,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,表现为胞体增大、胞质量增多、嗜碱性增强、细胞核母细胞化,称异型淋巴细胞或反应性淋巴细胞
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特征分为3型:
I型(空泡型)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(传统认为最常见)
II型(不规则型)又称单核细胞型(现认为最常见)
III型(幼稚型)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型
异型淋巴细胞I型
异型淋巴细胞II型
异型淋巴细胞III型
温馨提示:安卓用户请您从安卓客户端进入云笔记并进入练习题练习!